蒙山大佛
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區西南20多公里的蒙山,是我國最早鑿雕大型石刻佛像的山。據史籍載:西山大佛始鑿于南北朝北齊天保二年(公元551年),像高二百尺,比中外馳名的四川樂山大佛鑿于唐開元元年(公元713年)早162年。
據《北史》卷八記載,北齊后主高緯“承武成之奢麗,以為帝王當然,乃更增益宮苑。”“鑿晉陽(今太原市)西山為大佛像,一夜燃油萬盆,光照宮內……窮極工巧,運石填泉,勞費億計……。”鑿制工程浩大,動員無數民工巧醫,日夜不停,長達25年之久,大佛方告成。唐《法苑珠林》卷14載:顯慶末年(公元660年)唐高宗李治及皇后武則天“巡幸并州,……親到……北谷開化寺,大像高200尺,禮敬瞻睹,嗟嘆希奇……”。
另據《嘉靖太原縣志》載:“法華寺在縣西北十五里,北齊天保二年(公元551年)建,賜額開化,寺后鑿石通蹊一里,依山刻佛像,隋仁壽初(公元601年)建佛閣,改額凈明。唐武德三年(公元620)李淵自守河東來游于禪之后,復改為開化寺。會昌甲子歲(公元844年)佛閣廢毀,乾寧二年(公元895年)重修。宋淳化元年(公元990年)修釋迦如來舍利塔二座,塔高二丈。元末(公元1368年)廢毀,只存僧房舍利塔。明洪武十八年(公元1385年)晉恭王重建。”
五代后漢高祖劉知遠稱帝前,于后晉自運二年(公元945年)曾在此修建佛閣,名曰“莊嚴閣”,高五層,每層十三楹,將高200尺石刻大佛,庇蓋于內,同時建“雁塔蜂臺”,修“鹿苑雞園”。大閣凌云,氣勢非凡,豪華之極。元至正二十八年(公元1368年)“莊嚴閣”等建筑塌毀,從此大佛便被掩埋于山石、殘磚、碎石、泥沙之中。明晉恭王朱棡鎮守太原,重修開化寺,實際是只修了前寺院,即現在的開化寺,后寺院未修,大佛亦因湮埋不為后人所知。
1980年太原市南郊區地名辦公室在地名普查中,發現大佛遺跡。1982年順勢探索“大肚巖”一名的來歷時,實地勘測實為大佛胸部,其高有五丈多,寬約8丈,頭部尚未找到,僅現找到的頸部高達五尺,真經一丈五,胸以下部分仍埋于山石碎瓦斜坡中。整個大佛還有待發掘現已露面佛身及其周圍發現的建筑遺跡,經與史籍記載相吻合。目前已引起國內有關史學界的關注。